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觉得我是一个外星人。我对周遭的一切,都怀有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总觉得自己仿佛可以随时抽身退步,似乎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虽然身边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不是。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觉得我是一个外星人。我对周遭的一切,都怀有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总觉得自己仿佛可以随时抽身退步,似乎没有什么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虽然身边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不是。
一个多月没更新,这个算是改掉话痨的毛病了吗?每次要写什么的时候都要先弄个题目,讨厌的很。这次干脆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乱写一气吧。
一个多月没更新,是因为忙着找工作来着。我早就觉得,在人生的小拐点上,水流湍急的时候,反而没什么话说。倒是闲着没事的时候,就要犯装B病,唠叨个没完没了。所以,今天更新这一下,大概是因为自个儿觉着水流放缓了。
在我刚得抑郁症的时候,写过一篇《论自杀》。现在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写下这篇《关于自杀的扯淡》,在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始朝着别人微笑的时候。
根据我的经验,写一篇东西一般是由于1想到一个好题目;2想到一个好开头;3想到一个好结尾之中的一种或多种。同时,我觉得老外的题目经常有经典出现——比如“On Bullshit”,译名是《论扯淡》。
论扯淡这个名字的好处是这样(根据我的非主流意见):一般我们(没错,这里的我们就是指中国人)喜欢写《论XX》这样很严肃的题目,同时,我们的《XX论》却又经常沦为《关于XX的扯淡》。这实在很不好。因为小学语文老师说,手法服务于内容,你要写严肃的东西,就要板着脸条分缕析。要写段子逗乐,就要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轻松、随意和俏皮。
有些人给人以错觉,仿佛他们已经不再迷茫,虽未必对一切都有正确答案,但至少有明确的态度和方法应对之。这是不确实的。
现在我们被要求如此,所谓的be who you are。
某人看上去是如此,实际是否如此。这个问题则非常复杂,即,如果A与B看上去没有区别,那么,又如何知道A与B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呢?
所以问题不在于能否做到,而在于做到以后呢?
生活往往给人以迎头痛击。并不是说用糟糕的形势来压迫你,而是用不可理解的意外向你要求修正甚至颠覆。接下来是著名的五步曲: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或者是:(漠然)、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当然,这是所谓死亡五步曲,但其实,坏消息一般都这样。
Be who you are最大的陷阱就在这里。有人以为只要我们不抱以任何希望,便不必害怕失望。所谓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当然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超越我识。宗教之路或表现为与be who you are相反,不是强化自我,而是淡化自我。退回不报希望的做法,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走点中间路线,即在抱希望的同时做好失望的准备。用复杂的算法来应对复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