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读的版本是这样:一至五,网上免费电子书;然后觉得这书不错,就在同济门口的盗版书摊上买了一本盗版,一至六,价格人民币20元;重看了一至六之后,觉得很对不起作者,于是在上海书城,以原价29.8元人民币买了第七本,看完。
第七本是坐在马桶上不经意间看完的,看完之后,突然有一种唏嘘的感觉(是唏嘘,不是嘘嘘……)。记得我以前写过这么一篇算是略略关于史观的日志,里面所引的当年明月一段也算是心有戚戚焉。如今读完第七本,算是对其观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更加的觉得心有戚戚。
It was late and every one had left the cafe except an old man who sat in the shadow the leaves of the tree made against the electric light. In the day time the street was dusty, but at night the dew settled the dust and the old man liked to sit late because he was deaf and now at night it was quiet and he felt the differece. The two waiters inside the cafe knew that the old man was a little drunk, and while he was a good client they knew that if he became too drunk he would leave without paying, so they kept watch on him.
“Last week h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 ” one waiter said.
忘记谁说过,大部分作家一辈子不管写多少作品,也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深以为然,因为某弱智所做的同样。
不管这重复是否必要,反正,重复自己是一种习惯。意思是,即使对他人来说是不必要的,令人厌烦的;对自己来说,意图却并不在于以后看,而是在于当时写。
嗯,辩解完了,开始写。
薄薄酒二章
黄庭坚
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
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
无祸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
富贵于我如浮云,小者谴诃大戮辱。
一身畏首复畏尾,门多宾客饱僮仆。
美物必甚恶,厚味生五兵。
匹夫怀璧死,百鬼瞰高明。
丑妇千秋万岁同室,万金良药不如无疾。
薄酒一谈一笑胜茶,万里封侯不如还家。
薄酒终胜饮茶,丑妇不是无家。
醇醪养牛等刀锯,深山大泽生龙蛇。
秦时东陵千户食,何如青门五色瓜。
传呼鼓吹拥部曲,何如春雨池蛙。
性刚太傅促和药,何如羊裘钓烟沙。
绮席象床琱玉枕,重门夜鼓不停挝。
何如一身无四壁,满船明月卧芦花。
吾闻食人之肉,可随以鞭朴之戮;乘人之车,
可加以鈇钺之诛。不如薄酒醉眠牛背上,
丑妇自能搔背痒。
近日在图书馆随手拿到这本小说,就随手借回来看完了。除了曹XX的序言让我觉得不舒服以外,其他都还好,包括附赠的光盘里的朗读。
其实这小说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很到位。起码我觉得很好,完全不觉得像豆瓣上有些人说的那样。
寒冬夜行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顾眩晕,向着黑魆魆的下面观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结局如何?”他问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我不能形容这本小说,因为我刚刚看完。脑子里还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但看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却流过了这样的一些念头:
寒冬夜行人。是的,我们都是寒冬夜行人。每个人在“黑魆魆”的道路上走,看到面前小小的一块灯笼投下的色斑摇摇晃晃,就这样走向远方。一个个片断经历过去,相互割裂。
小说亦然。我们只看到作者给我们逐渐照亮的那些地方,除此之外是“黑魆魆”的无限的宽广。有时这灯笼一跳,照到别的地方去。我们跟着这个色斑在小说里游历。但关于这灯笼的奇妙之处,且听我慢慢道来。
小 说有一种奇特的画面感。当你深入到一本书里去的时候,还是作者的比喻最为合适——“性交与阅读最相似的地方莫过于它们内部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别于可计 量的时间与空间。”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停的调用自己以往的对于事物的印象和对于事件的经验来试图把握这个文本,使之具化。当你读到“小球”这个词的时 候,出现的是一个抽象的小球,没有重量和颜色。然而它已经在那里,你看到它,并了解其直径大小。但假如是一个“黑漆漆的小球”,那么这个球就变成一个你熟 悉的小铁球,注意,很可能你感觉到这是个铁球,尽管我们并没有这么说。但假若是“一个黄色的塑料球”呢,于是这个球变大了一些,应该大概是乒乓球的大小。 同样我们也没有这么说。
当然,具体的“铁”或者“乒乓球”这样并未给出的信息并不牢靠,假如你在下文读到这是个木球,漆成了黑色而已。那么你感到这个球瞬间变轻了,但奇妙的是,这个球并未变轻。而且,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会忘记你曾经认为这个球接近于铁球,而承认这是一个木球的“事实”。
我 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书中,作者就是上帝,这不仅意味着他创造了书里的一切,并安排好他们的命运,然后再牵引着一个个读者游历其中,或痴迷或彷徨。但作者应 该做什么呢,应该如何设置呢?有的作家会否认自己是上帝,他们说,有某种东西驱使着他们写出小说,而某些人物则“不得不死”。当然,这是作者的诚实。
但是,作者是上帝这一个事实并未改变。即使基督徒也不愿承认,他们是被上帝操纵着去相信上帝。上帝只是创造,并且安排。
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我在这里尽量避免对《寒冬夜行人》这篇小说作出评价,而是在这里泛泛的写一些常识。因为我不能写什么。这不是一个寓言,读完了有感想。这是一部小说。